近年来,西乌珠穆沁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重要实践载体,推出“民族团结+”五大品牌,团结带领全旗10万多名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共融中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磅礴力量。
聚力精神共鸣
突出“民族团结+思想引领”
同培思想之根
西乌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分众化工程、党员干部“头雁”工程,累计举行科级领导干部专题轮训和党员示范班18场,赠阅《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道中华文萃》等图书全旗党员人手一本;各族群众“铸魂”工程,打响“金色百灵”宣讲品牌,开展宣传宣讲、故事分享等490多场6万人次;青少年“育人”工程累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规范汉字书写等活动200余场次;社会面“浸润”工程开展“一周两月”活动811场,打造户外氛围1500多处,开设线上专栏678期,浏览量达9万人次。深入实施“国旗耀边关”铸魂工程,在旗域内打造“国旗耀边关”主题街2处,更新悬挂国旗涉及101个嘎查社区,涉及沿路牧户480余户。开展“我与国旗合个影”“国旗下演讲”等活动50多场次,覆盖1万多名群众。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持续办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我身边的节日”等专栏60多期。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等,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建立普通话推广基地和普通话培训测试点3个,面向全社会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测试13期,营造全民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社会生活环境。
聚力经济共富
突出“民族团结+牧企共建”
同走发展之路
西乌旗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2024年,全旗经济总量达220亿元,同比增长5.2%,连续第八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位列第49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3681元和39323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根基不断得到夯实。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工业经济是西乌旗支柱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8家,旗委、政府牢牢把握“团结”和“发展”两大核心,携手开展地企共建党建、民生、产业、生态、文化“五融行动”,打响“赋能北疆美好生活、思源感恩团结奋进”等民族团结进步品牌,搭建“民族团结之家”,为各族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动员企业投入超过5亿元,开展“映山红”助学、电亮乡村、暖心煤等7项“暖民”行动,让企业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红利惠及各民族群众,让民族团结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培育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8个、模范集体6个。
聚力成果共享
突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
共建和美乡村
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始终致力于推动特色现代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白牛、蒙古马及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为发展重点,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共享红利,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坚持改善民生,推进新牧区建设。大力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3439万元的衔接资金,用于推动23项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紧紧扭住牧区群众和脱贫人口增收这条主线,积极落实过渡期扶持政策,脱贫人口纯收入达到31,438元,同比增长11.5%。坚持凝心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开展乌兰牧骑“送文明、送欢乐”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将“文化盛宴”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管理,让各族群众共享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信息资源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聚力文化共融
突出“民族团结+文旅融合”
同铸民族团结之魂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截至2025年8月底,全旗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179.7万人次,旅游收入约7.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48%和35%。公路穿景,铺就民族团结进步画卷。2024年以来,投入2.6亿元打通160多公里断头路,将A级景区、非遗体验基地、文化主题驿站串联起来,打造成为“草原99号公路”文旅长廊。同时引导各族群众围绕旅游谋发展,截至8月底,沿线150多个民宿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创收1326.93万元,带动就业575人。文化铸魂,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乌珠穆沁婚礼实景演艺、游牧生活体验等沉浸式项目和“99号公路”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打造“周周音乐节”品牌,开展“国家的孩子”相聚西乌珠穆沁草原,上海音乐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座,“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文化实践交流活动20多场。体育搭台,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新业态。深度挖掘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男儿三艺”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引入马拉松、山地车赛、草原徒步等现代赛事,吸引运动爱好者、各地游客与当地各族群众同场竞技。2025年7月,举办草原王挑战赛及马拉松比赛等赛事期间,吸引23个国家6500多名运动健儿前来参赛,接待游客约91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西乌旗建立健全旗、苏木镇、嘎查(社区)、党员中心户四级民族工作网络,旗级层面健全完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民委委员单位工作规则,各苏木镇配备专职统战委员,嘎查(社区)党支部书记任民族工作联络员,将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社区367个共建共治共享网格,推动民族事务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实现与各族群众需求的衔接;大力推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和嘎查(社区)“法律明白人”工程,健全苏木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法院+”调解室、“流动调解蒙古包”等多元机制,为各族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充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嘎查、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邻里守望、团结友爱、移风易俗”等作为对个人和家庭的倡议,实行积分制管理办法,让群众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践行村规民约“表现”换“积分”,在“文明团结超市”兑现物质奖励,以“红黑榜”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嘉许,对反面典型予以通报曝光,形成“民族团结”和“文明和谐”的比、学、赶、超的良好社会风气。
来源:西乌旗融媒体中心、西乌珠穆沁旗民族事务委员会